法律术语
-
加重处罚 (aggravation of penalty below minimum statutory prescript)
加重处罚是指司法机关在法定刑幅度以上对犯罪分子适用刑罚的刑罚裁量制度,其适用必须以存在法定加重情节为前提。1997年刑法修订已经取消了加重处罚。该制度要求突破法定刑上限,且仅适用于主刑种类,通过数罪并罚等规则实现刑期的叠加裁量。根据适用范围可分为一般加重(普遍适用于所有犯罪)和特别加重(针对特定犯罪情形),如全国人大常委会1983年《关于处理逃跑或者重新犯罪的劳改犯和劳教人员的决定》曾规定劳改犯逃跑后犯罪...[ 详细 ]
-
从重处罚 (heavier punishment)
从重处罚是刑法中的量刑术语,指在法定刑幅度内对具有特定情节的犯罪分子适用较重刑罚,其适用以法律明文规定为前提,如《刑法》第六十二条明确要求必须在法定刑限度内执行。 该术语的核心内涵包括:仅适用于法定从重情节(如累犯、教唆未成年人犯罪、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犯罪等),禁止突破法定刑幅度加重处罚;司法实践中需以“不从重处罚”为基础参照,并遵循适度原则,避免机械划分中间线。我国《刑法》总则与分则共规定了...[ 详细 ]
-
减轻处罚 (mitigation of penalty below minimum statutory prescript)
减轻处罚是行政机关在法定处罚种类和幅度最低限以下适用的行政处罚方式。当前该制度存在标准把握不准(包括法定与酌定情节判断难)、幅度量化困难(如罚种能否减轻存在争议)等适用困境,其成因涉及上位法规定笼统、各地规范冲突等因素 。为解决这些问题,学界提出细化情节认定标准、规范处罚幅度分类、完善听证与备案程序等重构方案。实践中的疑难问题包括跨档减轻合法性认定、单一量罚幅度下处罚种类变更等争议。[ 详细 ]
-
从轻处罚( lighter punishment)
从轻处罚简称从轻,是在法定刑范围内对犯罪分子适用刑种较轻或刑期较短的刑罚。有法定从轻和酌定从轻两种,亦可分为一般从轻和特别从轻。一般从轻适用于所有犯罪,特别从轻由刑法特别规定,只适用于特定犯罪。 《行政处罚法》第二十五条和第二十七条规定了应当从轻、减轻处罚的法定情节。从轻、减轻处罚是行政管理机关对违反行政管理秩序并具备法定量罚情节的行政相对人所作出的行政处罚。在执法实践中,对此法定量罚情节的理解、执...[ 详细 ]
-
法定情节(legal circumstances)
法定情节,是指刑法明文规定的在量刑时应当予以考虑的情节。是刑法中量刑情节的一种。以规定法定情节的刑法规范的性质和法定情节的适用范围为标准,法定情节又可分为总则性情节和分则性情节。总则性情节,是依照总则性刑法规范的规定对各种犯罪共同适用的情节;分则性情节,是依照分则性刑法规范的规定对特定犯罪适用的情节。从功能上看,法定情节有从重、从轻、减轻和免除处罚的情节。[ 详细 ]
-
量刑情节 / 刑罚裁量情节(circumstance for sentencing)
刑罚裁量情节,简称量刑情节,是法院对犯罪分子裁量刑罚时用于判定刑罚轻重或免除处罚的事实依据,以行为构成犯罪为前提 。 我国刑法将其分为法定与酌定两类。法定情节由刑法明文规定,包括从重、从轻、减轻及免除处罚四类,适用时需严格遵循“应当”或“可以”的强制或选择性要求,如累犯、未成年人犯罪等情形。酌定情节虽未被法律明确列举,但司法实践中常依据犯罪动机、手段、事后态度等灵活调整刑罚幅度 。 量刑情节的适用强调...[ 详细 ]
-
犯罪情节(Circumstances of Crim)
犯罪情节是指刑法中与犯罪构成相关的主客观事实情况,用于区分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分为定罪情节与量刑情节。定罪情节包括基本情节(界定罪与非罪)及加重或减轻情节(区分轻罪与重罪),量刑情节则决定刑罚轻重或免除。 我国刑法总则第13条及分则条款(如第264条盗窃罪、第260条虐待罪)规定了“情节显著轻微”“情节严重”等类型,涵盖犯罪手段、结果等要素。根据程度差异,情节分为五类:情节显著轻微(不构成犯罪)、情节轻微...[ 详细 ]
-
犯罪行为(criminal act)
犯罪行为是危害社会、违反刑事法律,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是刑法学中犯罪构成的基础和行为人承担刑事责任的根据。犯罪学着重从下列角度研究犯罪行为: (1)把犯罪行为作为犯罪心理演化过程的一个阶段进行研究,如犯罪意识——犯罪动机——犯罪行为——犯罪结果; (2)研究犯罪行为方式,从中发现规律和特点,为制定预防和控制犯罪的政策提供依据; (3)研究某一犯罪者的犯罪行为方式,为改造该罪犯提供帮助。[ 详细 ]
-
犯罪事实(criminal fact)
犯罪事实是客观存在的有关犯罪的各种情况的总和,一般由刑事法律规范确定,犯罪事实在刑法上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有关犯罪的一切实际情况的总和。它既包括符合犯罪构成要件的基本事实,也包括犯罪性质、犯罪情节和犯罪对社会的危害程度等几个方面。犯罪事实是定罪量刑的基础,没有犯罪事实,就不能成立犯罪,更谈不上量刑。[ 详细 ]
-
驱逐出境(removal)
驱逐出境,是指强迫犯罪的外国人离开中国国(边)境的刑罚方法。 刑法第三十五条规定:对于犯罪的外国人,可以独立适用或者附加适用驱逐出境。根据这一规定,驱逐出境适用方式有两种:一是独立适用。它是针对那些犯罪情节比较轻的外国人,没有必要判处主刑的,可以单独判处驱逐出境。二是附加适用。它是针对那些犯罪性质比较严重、判处了主刑或者其他附加刑的外国人,可在主刑执行完毕后适用驱逐出境。在我国驱逐出境的适用方式比较...[ 详细 ]
-
没收财产(Confiscation of property)
没收财产,是指将犯罪人所有财产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强制无偿地收归国有的刑罚方法。没收财产只能适用于刑法分则明文规定可以判处没收财产的犯罪,从刑法分则的规定来看,主要适用于危害国家安全罪、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侵犯财产罪和贪污贿赂罪。[ 详细 ]
-
剥夺政治权利(deprivation of political rights)
剥夺政治权利是指剥夺犯罪人参加国家管理和政治活动权利的刑罚方法,其属于资格刑,由公安机关执行。 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分为以下四种情况: (1)对于判处死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应当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2)在死刑缓期执行减为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减为有期徒刑的时候,应当将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改为3年以上10年以下。 (3)独立适用或者判处有期徒刑、拘役附加适用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为1年以上5年以下。 (4)判处...[ 详细 ]
-
管制 (public surveillance)
管制是中国刑法规定的一种量刑种类,是对罪犯不予关押,但限制其一定自由,依法实行社区矫正的刑罚方法,只针对罪行较轻的犯罪。管制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轻刑。 判处管制的罪犯仍然留在原工作单位或居住地工作或劳动,在劳动中应当同工同酬。管制的期限为3个月以上2年以下,数罪并罚时不得超过3年。[ 详细 ]
-
附加刑(Additional punishment)
按照我国刑法规定,附加刑,又称为从刑,是补充主刑适用的刑罚方法。附加刑既可以附加适用,又可以独立适用。适用附加刑时,一个犯罪可以同时适用两个以上的附加刑。 我国刑法中的刑种共9种。其中,主刑5种,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附加刑4种,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和驱逐出境。[ 详细 ]
-
死缓 / 死刑缓期二年执行( death sentence with a two-year reprieve)
死缓是死刑缓期执行制度的简称,是我国特有的刑罚执行制度。一般认为死缓不是独立刑罚,只是死刑的执行方式,它对于缩小死刑立即执行的适用范围,促使罪犯改过自新具有重要意义。[ 详细 ]
-
无期徒刑(life imprisonment)
无期徒刑是剥夺犯罪分子终身自由并强制劳动改造的刑罚方法,属我国刑法规定的主刑之一,介于有期徒刑和死刑之间,为自由刑中最严厉的刑种。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罪犯须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在监狱执行教育改造,羁押时间不可折抵刑期 。 无期徒刑犯在执行二年以上可依法减刑,减刑幅度根据悔改或立功表现确定,但两次减刑间隔不得少于二年。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罪犯若无故意犯罪,二年期满后可减为无期徒刑。 该刑种适用于罪行严重但不...[ 详细 ]
-
有期徒刑(fixed-term imprisonment)
有期徒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的主刑之一,指在一定期限内剥夺犯罪分子人身自由并强制劳动改造的刑罚。其刑期为六个月以上十五年以下,数罪并罚总和刑期不满三十五年的最高不超过二十年,总和刑期三十五年以上的最高不超过二十五年。刑期从判决执行之日起计算,判决前先行羁押的时间可折抵。 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监狱或其他执行场所服刑,剩余刑期3个月以下的由看守所代为执行,未成年犯在未成年犯管教所执行。凡有...[ 详细 ]
-
拘役(detention;penal servitude)
拘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的主刑之一,指短期剥夺罪犯人身自由并由公安机关就近执行的刑罚方式,刑期为1个月以上6个月以下,数罪并罚时不得超过1年。执行场所包括拘役所、看守所或其他监管场所,服刑期间每月可回家1至2天,参加劳动的可酌量获得报酬。 拘役适用于罪行较轻但需关押改造的犯罪分子,主要涉及渎职罪、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等。被判处拘役的罪犯符合条件者可宣告缓刑,考验期为原判刑期以上1年以下且不少于2个月...[ 详细 ]
-
主刑(Important Penalty)
主刑亦称基本刑或本刑,是从刑或附加刑的对称。是对犯罪适用的主要刑罚方法,只能独立适用。 中国刑法规定的主刑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5种,其中管制为中国独创。 外国刑事立法中,主刑往往还包括罚金刑。[ 详细 ]
-
财产刑(wealth seizure)
财产刑是以剥夺犯罪分子的财产为惩罚内容的刑种,有没收财产和罚金两种。没收财产是法院判处犯罪分子强制没收其个人所有财产的一部分或全部;罚金是法院判处犯罪分子强制其向国家缴纳一定数额的金钱。 罚金是强制罪犯在一定的时限内向国家交纳一定数额金钱的刑罚。罚金刑具有自由刑所没有的优点,既可以给罪犯一定的惩戒教育,又可以避免罪犯在关押中受其他罪犯恶习的影响,特别适用于处罚经济犯,因而罚金刑的适用有代替短期自由刑...[ 详细 ]
法律咨询FAQ
- “两高一部”明确盗用身份证办手机卡银行卡等属于犯罪
- 证监会发布新版证券市场禁入规定
- 这些行为属于帮助电信网络诈骗犯罪!
- 文化市场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适用出新规
- 最高检、司法部、全国律协推动构建良性互动新型检律关系
- 最高法发布互联网司法改革典型案例
- 重庆知识产权法庭正式成立
- 2020年法律职业资格考试成绩合格的2021年应届毕业生将于6月23日开始网上申请授予法律职业资格
- 国家中医应急医疗队伍怎么建?官方指南来了
- 不具备用工资格的组织或自然人招用的劳动者,请求其与发包方之间存在劳动关系,能否支持?
- 处理医疗和工伤等社会保险责任与侵权赔偿责任的竞合,是否可“兼得”?
- 个人之间劳务关系,因劳务受到人身损害的,应当如何处理?
- 对于达到法定退休年龄但未领取养老金的劳动者,与用人单位是否存在劳动关系?
- 以应当订立而未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为由请求支付二倍工资,是否予以支持?
- 劳动者要求用人单位支付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双倍工资的,是否受仲裁时效限制?
- 在劳动合同到期后未再签订劳动合同,后续发生劳动纠纷请求支付双倍工资,应否支持?
- 已建立劳动关系,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如何掌握二倍工资的起算点?
- 对于未缴纳养老保险所造成的损失应当如何计算?
法律FAQ-服务台:
案件委托与咨询
值班律师:李律师 17721530239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六,9:00-18:00
网站合作与反馈
E-mail:212265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