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术语法律术语
-
结合犯 (combinative crime; integrated offence)
结合犯是指刑法将原来两个以上各自独立而罪名不同的犯罪构成,结合成为一个独立的犯罪构成,行为人以数个性质不同的犯罪行为共同符合新构成的犯罪形态。结合犯的构成中包括两个以上的原罪,即被结合之罪;也有经过结合后形成的新罪,即结合之罪,结合后新罪的犯罪构成应当是具有相对独立性质的内容,而不是简单地将数个犯罪构成相加。[ 详细 ]
-
惯犯(habitual hardened crime)
指以某种犯罪为常业,或者以犯罪所得为其生活或者腐化生活来源,或者犯罪已成习性,在较长时间内,反复多次地实施某种犯罪的情况。 惯犯分为常业惯犯与常习惯犯。常业惯犯,是指以犯罪为常业,以犯罪所得为主要生活来源或者腐化生活来源的情况;常习惯犯,是指犯罪已成习性,在较长时间内反复多次实施某种犯罪的情况。[ 详细 ]
-
想象竟合犯(imaginative joiner of offences)
想象竞合犯也称观念的竞合、想象的数罪,是指基于数个不同的具体罪过,实施一个犯罪行为,同时侵犯数个犯罪客体,触犯数个异种罪名的情况。例如行为人甲欲杀死某乙,开枪后不仅致乙死亡,而且又致乙身旁的丙重伤,就属于想象竞合犯。我国刑法没有明文规定的想象竞合犯,但这一概念在刑法理论上一直是被承认的,并为司法实践所普遍接受。[ 详细 ]
-
继续犯(continuous crime )
一般认为,继续犯(持续犯),是指行为从着手实行到终止以前,一直处于持续状态的犯罪。非法拘禁罪被认为是典型的继续犯,即行为人从着手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到恢复他人人身自由为止,其非法剥夺他人自由的行为一直处于持续状态中。 对于继续犯,不论其持续时间的长短,均应以一罪论处。因为持续性的行为仅针对同一对象、侵犯同一法益;规定继续犯的犯罪构成,也预定了该罪行为会持续一定时间,故行为的持续性包含在犯罪构成所预定...[ 详细 ]
-
一罪不二罚(no one is punished twice for the same crime)
一罪不二罚,又称一事不再理,是法律领域的基本原则,旨在防止对同一行为进行重复追诉或处罚。在中国刑法中,该原则体现为对已受外国刑罚者可免除或减轻处罚。在刑事诉讼法层面,其表现为对生效判决案件禁止重复追诉,但允许符合新事实、证据等法定情形时启动审判监督程序。 该原则在行政法领域体现为《行政处罚法》确立的“一事不再罚”规则,禁止对同一违法行为重复罚款,但允许不同种类处罚的组合适用。民事诉讼中,《民事诉讼法...[ 详细 ]
-
一罪(one crime)
一罪是刑法学术语,指行为人基于单一犯意实施犯罪行为,最终按单一犯罪构成定罪处罚的犯罪形态。其核心特征在于犯罪构成的单一性,与数罪形态形成刑法理论体系的对称结构 。根据犯罪行为的实质特征、立法规定和司法处断规则,一罪可分为单纯一罪、实质一罪、法定一罪与处断一罪四大类型,包含继续犯、结合犯、连续犯等十余种具体形态。 我国刑法学界采用"犯罪构成标准说"作为罪数判断基准,强调以主客观相统一的犯罪构成要件个数...[ 详细 ]
-
聚众犯罪
聚众犯罪,法学术语,指法律规定以聚众作为构成犯罪必要要件的犯罪。中国刑法中的聚众犯罪如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后者以首要分子为犯罪构成必要条件。 该类犯罪的核心构成要件包括:主体要件需存在发挥组织作用的首要分子,客观要件要求聚集三人以上并实施公然性破坏行为,主观要件强调共同犯罪故意,客体要件指向社会管理秩序。司法实践中,“聚众”标准通常以纠集三人以上为认定基准,包含煽动者和参与者。 刑法对聚众犯罪采取分...[ 详细 ]
-
职务犯罪(Duty crime)
职务犯罪是,指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工作人员利用已有职权,贪污、贿赂、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玩忽职守,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破坏国家对公务活动的规章规范,依照刑法应当予以刑事处罚的犯罪。 常见的职务犯罪包括:贪污罪、挪用公款罪、受贿罪、单位受贿罪、行贿罪、对单位行贿罪、介绍贿赂罪、单位行贿罪、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隐瞒境外存款罪、私分国有资产罪、私分罚没财物罪、滥用职权罪、玩忽...[ 详细 ]
-
经济犯罪(Economic Crimes)
经济犯罪,是指在社会经济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领域,为谋取不法利益,违反国家经济、行政法规,直接危害国家的经济管理活动,依照我国刑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是犯罪。经济犯罪是犯罪的一种,因而具有犯罪的一般属性,即社会危害性和刑事违法性。除此之外,经济犯罪还具有以下三个特点:(1)发生在经济领域。即发生在国民经济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诸环节。(2)主观上为故意,过失不构...[ 详细 ]
-
集团犯罪(group criming)
集团犯罪是指由3人以上组成的,为了多次实行某一种或数种犯罪,经事前通谋而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犯罪组织所实施的犯罪。 在共同犯罪中,集团犯罪危害性最大,历来是我们打击的重点。常用于刑事诉讼文书中。(例)共同犯罪包括有事先共谋和无事先共谋的集团犯罪。[ 详细 ]
-
流氓罪(crime of hooliganism)
流氓罪是指公然藐视国家法纪和社会公德、聚众斗殴、寻衅滋事、侮辱妇女或破坏公共秩序以及其他情节恶劣的行为,是1979年颁布的中国刑法第160条规定的一种罪行。1983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严惩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分子的决定》规定了6种提高量刑幅度的犯罪,流氓罪列于首位。 流氓罪严重危害社会治安,具有很大腐蚀性和扩散性,属于刑法重点打击范围。流氓罪的规定比较笼统,在实际执法中难以界定,把刑法没有明文规...[ 详细 ]
-
法人犯罪(Corporate Crime)
法人犯罪,与自然人犯罪相对的一个概念。是指法人以组织的名义,通过法人的行为,实施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成为犯罪的主体。这种犯罪主要包括法人组织的垄断、操纵股票交易、偷税漏税、出售冒牌货、污染环境等。法人可否构成犯罪,在西方国家刑法中,英美法系的大多数国家在刑法中有法人能成为构成犯罪的主体并应受刑事制裁的明文规定,而大陆法系的许多国家大都否定法人可以构成犯罪,但近年来也有些学者提出法人可以成为犯罪主...[ 详细 ]
-
特别累犯(special recidivist)
特别累犯,“一般累犯”的对称。又称“同种累犯”。是指前罪与后罪在性质上相同或触犯同一罪名的累犯。主要特征是:(1)前后两罪是故意犯罪,并且在性质上相同或触犯同一罪名。(2)后罪发生在前罪刑罚执行完毕或赦免后的任何时间。中国刑法中规定的反革命累犯,就属于特别累犯。[ 详细 ]
-
一般累犯(common recidivist)
一般累犯是“特别累犯”的对称。又称“异种累犯”、“普通累犯”。前罪与后罪不论罪质是否相同均可以构成的累犯。关于一般累犯的构成条件,各国刑法规定不尽相同,一般应具备以下条件:(1)前后两罪均属于故意犯罪。(2)前罪被判处徒刑以上刑罚,后罪也应判处徒刑以上刑罚。但有少数国家规定,后罪只要是故意犯罪,无论应判处多重的刑罚,均构成累犯。(3)前后两罪之间有一定的期限。 但是期限的长短,各国具体规定不同。[ 详细 ]
-
累犯 (Recidivism)
所谓累犯,是指受过一定的刑罚处罚,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法定期限内又犯被判处一定的刑罚之罪的情形。在不同语境下,累犯一词有不同的含义,作为量刑情节,累犯是一种特定的再次犯罪的事实,作为量刑对象,累犯是指特定的累犯人。[ 详细 ]
-
帮助犯(aider; accessory)
帮助犯是法律概念中共同犯罪人的类型之一,其功能特征表现为通过帮助实行行为间接增强对法益的侵害。其成立需满足三个条件:客观上存在对正犯行为具有促进作用的具体帮助行为,主观上具备帮助故意,且被帮助者需为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正犯。帮助犯的本质区别于教唆犯,前者强化既有犯意,后者则创造新的犯意。中立的日常行为若在紧迫情形下直接促进犯罪行为实施,亦可能被认定为帮助犯。[ 详细 ]
-
胁从犯(accessory and coerced offender)
根据刑法第二十八条的规定,被胁迫参加犯罪的人是胁从犯。 刑法之所以做出这样的规定,是因为胁从犯主观上不完全自愿参加犯罪,特别预防的必要性小,客观上在共同犯罪中起较小作用。在处罚胁从犯时,一定要以其犯罪情节为依据。这里的犯罪情节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被胁迫的程度;二是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 详细 ]
-
从犯 (accessory)
从犯是主犯的对称,共犯种类之一。指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辅助作用的分子。起辅助作用,指为犯罪的实施创造有利条件,如提出建议、提供工具、排除障碍等。起次要作用,指在主犯的指挥下进行某种具体犯罪活动,或在一般共同犯罪中实施某种情节轻微的犯罪行为。按照中国刑法规定,对犯罪后的帮助行为,事先有通谋的,以共犯论处;对于从犯,应当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国外学者也有称从犯为帮助犯的,即指在他人实施犯罪前后或行为中,...[ 详细 ]
-
主犯(principal)
刑法第26条第1款规定:“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主犯。”据此,主犯包括两类:一是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犯罪分子;二是其他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犯罪分子,就是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 详细 ]
-
教唆犯(Instigator)
教唆犯是指通过劝说、利诱、授意等方法故意引起他人犯罪意图的主体,其外文名为Instigator。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九条规定,教唆犯按共同犯罪中的作用处罚,教唆未成年人犯罪应从重处罚。 成立要件包含对象、行为及故意三要素:对象需具备规范意识且通常为特定人员,行为需诱发实施违法行为的意图,故意包括直接或间接故意。教唆犯按所教唆罪名定罪,但刑法分则将特定教唆行为单独定罪时除外。若被教唆人未实施被教唆罪...[ 详细 ]
法律咨询FAQ
- “两高一部”明确盗用身份证办手机卡银行卡等属于犯罪
- 证监会发布新版证券市场禁入规定
- 这些行为属于帮助电信网络诈骗犯罪!
- 文化市场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适用出新规
- 最高检、司法部、全国律协推动构建良性互动新型检律关系
- 最高法发布互联网司法改革典型案例
- 重庆知识产权法庭正式成立
- 2020年法律职业资格考试成绩合格的2021年应届毕业生将于6月23日开始网上申请授予法律职业资格
- 国家中医应急医疗队伍怎么建?官方指南来了
- 【第1210号】未经许可生产摩托车以及以燃油助力车名义销售摩托车的行为如何定性
- 【第1122号】喻江、李强非法从事出租汽车经营活动案—未取得道路运输经营许可集合社会车辆对不特定的旅客招揽生意、拉客,从事出租汽车经营的行为如何定性
- 【第1121号】欧敏、关树锦非法从事长途大巴客运经营案—未取得道路运输经营许可擅自从事长途大巴客运经营的行为如何定性
- 【第1077号】李彦生、胡文龙非法经营案——如何认定刑法中的“国家规定”,经营有偿讨债业务宜否认定为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第四项规定的“其他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的非法经
- 【第1057号】吴名强、黄桂荣等非法经营案——非法生产、经营国家管制的第二类精神药品盐酸曲马多,应如何定性
- 【第1043号】王丹、沈玮婷非法经营、虚报注册资本案——不具备证券从业资格的公司与具备资格的公司合作开展证券咨询业务,是否构成非法经营罪
- 【第1042号】翁士喜非法经营案—未经许可在城区违法搭建商铺并以招商为名收取租金的行为如何定性
- 【第1021号】钟小云非法经营案—未经许可经营现货黄金延期交收业务的行为如何定性
- 【第865号】曾国坚等非法经营案—组织、领导传销活动尚未达到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立案追诉标准,但经营数额或者违法所得数额达到非法经营罪立案追诉标准的,能否以非
法律FAQ-服务台:
案件委托与咨询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六,9:00-18:00
服务项目:
无罪辩护,轻罪辩护,不予起诉
法律服务:
婚姻家庭,继承与财产分割,合同商事
网站合作与反馈
微信:LawFAQ ,邮箱:LawFAQ@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