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术语
-
驳回请求 (deny/dismiss a motion)
驳回诉讼请求是人民法院在案件庭审终结后,认为原告的诉讼请求缺乏事实或法律依据,从而对其主张的实体权利作出否定性评价的判决形式。其法律特征包括仅适用于庭审结束后、否定当事人胜诉权、以判决书形式作出且适用于各审级程序。判决生效后,当事人不得就同一事实和请求重新起诉,但可基于新证据上诉或申请再审。常见适用情形包括诉讼请求缺乏事实基础或法律依据、法律关系主张错误、超过诉讼时效且无法定中止或中断事由。 驳回诉...[ 详细 ]
-
辩护证据 (exculpatory evidence; defense evidence)
辩护证据是诉讼法学中按照证据作用划分的法定分类类型,指由被告人及其辩护人提出,用于否定犯罪事实或证明无罪、罪轻以及减轻刑事责任的证据材料。该类证据的提出主体为被追诉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辩护人,其法律依据主要体现在《刑事诉讼法》第三十二条关于全面收集证据的规定。根据司法实践,辩护证据涵盖证明未实施犯罪行为、未达刑事责任年龄、正当防卫等法定情形,具体表现形式包括证人证言、物证、书证、鉴定意见等法定证据形...[ 详细 ]
-
变通管辖(jurisdiction by accord)
刑事诉讼中的变通管辖主要涉及上下级法院之间根据案件实际情况调整管辖权的规定,而监察机关的变通管辖则体现在指定管辖和优先管辖的制度设计。 刑事诉讼中的变通管辖 上级法院审判下级法院管辖的案件 上级法院在必要时可审判下级法院管辖的第一审刑事案件,例如当案件案情重大、复杂或涉及面广时,由上级法院审理更合适。 下级法院请求移送上级法院审判 下级法院认为案件重大、复杂或审理困难时,可请求移送上一级法院...[ 详细 ]
-
被执行人(person subject to enforcement)
被执行人指未履行法院生效判决、仲裁裁决等法律文书确定义务而进入执行程序的当事人。根据《民事诉讼法》规定,被执行人既可能为原诉讼中的原告或被告,其主要义务包括财产报告及配合法院采取查封、扣押等强制执行措施。执行程序中,法院可对被执行人采取限制高消费、纳入失信名单等措施,若其存在虚假申报财产等行为,还将承担额外诉讼费用。对于丧失履行能力的涉民生案件被执行人,2019年起最高法推动将其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予以救...[ 详细 ]
-
被申请人(respondent)
“被申请人”指申请人诉称侵害其合法权益或与其就民商事法律关系发生争执而由仲裁机关通知参与仲裁的人。 要了解“被申请人”,首先应该了解“申请人”。 “申请人”是指以自己的名义,为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根据仲裁协议向仲裁机构提出仲裁申请,并使仲裁程序启动的人。 用英文表示的话,与法律上的被告类似,申请人(或者说原告)就是“claimant”,被申请人(或者说被告)就是“respondent”。[ 详细 ]
-
诉讼保全(attachment)
诉讼保全,是指人民法院对于可能因当事人一方行为或者其他原因,使判决不能执行或难以执行的案件,在对该案判决前,依法对诉讼标的物或与本案有关的财物采取的强制性措施。人民法院在决定采取诉讼保全措施前,可令申请人提供担保,拒绝提供担保的,驳回诉讼保全申请。对情况紧急的,人民法院可在48小时内作出裁定,并立即采取诉讼保全措施。当事人不服诉讼保全裁定的,可以申请复议。复议期间,不停止裁定的执行。[ 详细 ]
-
办案人员(personnel handling a case)
是指政府机关负责处理案件的执法工作人员,如公安、交警、法官、律师等。是一个案件文件必备的重要填写项目之一。[ 详细 ]
-
败诉方(losing party)
败诉方是指在诉讼过程中,法院最终判决其承担不利法律后果的一方。以下是对败诉方的详细解释: 一、败诉方的定义 败诉方是指在民事诉讼、行政诉讼或刑事诉讼中,由于未能满足法律规定的条件或未能提供足够的证据支持其主张,从而被法院判决承担不利后果的一方。 二、败诉方的法律后果 承担诉讼费用:根据《诉讼费用交纳办法》第二十九条的规定,诉讼费用由败诉方负担,胜诉方自愿承担的除外。这意味着,在诉讼过程中产生的各项费用...[ 详细 ]
-
案值(total value involved in the case)
案值是一个汉语法律术语,指案件涉及的钱财、物品的总价值。其核心功能在于量化案件标的物的客观价值,涵盖犯罪所得、被害人损失等多元维度。在法律应用中,案值既可能包含合法财物(需依法返还),也可能涉及非法部分(需追缴或没收)。该术语在刑事案件中常用于衡量犯罪严重性及刑罚轻重,在民事诉讼中则影响诉讼费用计算。 案值与违法所得 违法所得专指通过违法行为直接获取的经济利益,而案值涵盖范围更广,包含违法所得、被害...[ 详细 ]
-
案外人(person other than involved in the case)
案外人是指在民事执行案件中,除当事人以外其法律权益因执行行为可能受到侵害的主体,包括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案外人认为执行标的侵害其实体权利时,可在执行程序结束前提出异议,需主张所有权或其他足以阻止执行的实体权利并提交证据。人民法院依据《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进行审查,裁定驳回异议或中止执行。现行制度存在执行权过度集中、异议提出和举证期限不明确、审查期限未规定、执行措施损失责任不明、审查结果救济...[ 详细 ]
-
刑事(criminal)
词义:刑事, 有关刑法的,在刑事调查中,任何违犯法规的标记已被消除;应受刑罚、处罚或惩罚的。 解释:触犯刑法的事件或案件。 引证解释: 对"民事"而言。有关刑法的。《清史稿·刑法志三》:"刑事统归刑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十七条:"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的,可以免予刑事处罚,但是可以根据案件的不同情况,予以训诫或者责令具结悔过、赔礼道歉、赔偿损失,或者由主管部门予以行政处罚或者行政处分。[ 详细 ]
-
撤诉(withdraw a lawsuit)
原告在法院受理案件后、宣告判决之前,申请撤回起诉的诉讼行为。是诉讼当事人行使处分权的表现。是否准予撤诉,由法院裁定。原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或未经法院许可中途退庭,按撤诉处理,法院可注销案件不予审理。[ 详细 ]
-
裁定(verdict)
裁定是指审判机关在诉讼过程中,就诉讼程序问题或部分实体问题所作的处理决定。分书面裁定和口头裁定两种。在中国,裁定由人民法院使用;裁定只适用于在诉讼过程中出现的程序问题和部分实体问题。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的一审裁定,在法定上诉、抗诉期限内不发生法律效力。中级、高级和最高人民法院的二审裁定以及最高人民法院的一审裁定,是终审裁定。 裁定、判决、决定的区别: 判决是指人民法院根据查明和认定的案件事实,正确适用法...[ 详细 ]
-
辩护人(defender)
辩护人是指接受被追诉一方委托或者受人民法院指定,帮助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行使辩护权以维护其合法权益的人。辩护人既可以是律师,也可以是人民团体或者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在单位推荐的,还可以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监护人、亲友。但指定辩护的只能是律师。辩护人具有独立的诉讼地位,他既不从属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也不从属于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辩护人的责任是根据事实和法律,提出证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无罪、罪轻或...[ 详细 ]
-
辩护(defense)
法院审理案件时,被告人和辩护人根据事实和法律对控告的事实所作的申辩和解释。参见“辩护人”。[ 详细 ]
-
本诉(principal action)
本诉,“反诉”的对称。反诉提起后,起先原告提起的诉讼。本诉可与反诉合并审理,但应分别判决。不同于原诉,后者是相对于原告追加的新诉而言的。[ 详细 ]
-
被害人(victim)
被害人是指在刑事案件中合法权益遭受犯罪行为侵害的人。广义上的被害人,既包括刑事诉讼中的自诉案件的被害人,也包括刑事诉讼中的公诉案件的被害人。狭义上的被害人,仅指公诉案件中的被害人。在刑事诉讼中,被害人属于当事人之一,居于原告人地位。 在公诉案件中,被害人是当事人之一,在一定程度上起证人的作用;如果他提起附带民事诉讼,就成为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人,享有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在自诉案件中,被害人为自诉人,享有...[ 详细 ]
-
报案(offense report/registration of damage)
报案(offense report/registration of damage)是指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公民(包括被害人)将发现的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向司法机关报告的行为。《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条第一款,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有权利也有义务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报案或举报。被害人对侵犯其人身、财产权利的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有权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报案或控告。公安机关、...[ 详细 ]
-
仲裁(arbitration)
仲裁是指由双方当事人协议将争议提交(具有公认地位的)第三者,由该第三者对争议的是非曲直进行评判并作出裁决的一种解决争议的方法。仲裁异于诉讼和审判,仲裁需要双方自愿,也异于强制调解,是一种特殊调解,是自愿型公断,区别于诉讼等强制型公断。 仲裁一般是当事人根据他们之间订立的仲裁协议,自愿将其争议提交由非司法机构的仲裁员组成的仲裁庭进行裁判,并受该裁判约束的一种制度。仲裁活动和法院的审判活动一样,关乎当事...[ 详细 ]
-
原告(plaintiff)
原告,“被告”的对称。狭义当事人之一。是指为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以自己的名义向法院提起诉讼,从而引起诉讼程序发生的人。 在刑事自诉案件中,原告方称为自诉人。原告是案件的直接利害关系人之一;在民事诉讼中,原告是认为被告侵犯其民事权益或与其发生民事权益争执的人;在行政诉讼中,原告是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人;在刑事自诉案件和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原告是认为被告人犯罪行为...[ 详细 ]
法律咨询FAQ
- “两高一部”明确盗用身份证办手机卡银行卡等属于犯罪
- 证监会发布新版证券市场禁入规定
- 这些行为属于帮助电信网络诈骗犯罪!
- 文化市场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适用出新规
- 最高检、司法部、全国律协推动构建良性互动新型检律关系
- 最高法发布互联网司法改革典型案例
- 重庆知识产权法庭正式成立
- 2020年法律职业资格考试成绩合格的2021年应届毕业生将于6月23日开始网上申请授予法律职业资格
- 国家中医应急医疗队伍怎么建?官方指南来了
法律FAQ-服务台:
案件委托与咨询
值班律师:李律师 17721530239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六,9:00-18:00
网站合作与反馈
E-mail:212265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