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术语
-
居所(residence; temporary living place)
居所指具有不定期居住意愿的自然人和法人的地址。居所与住所不同,它是指暂时居住地。但暂时居住不是短时间居住的意思,而是有预定期间居住的意思。自然人和法人具有不定期居住意愿,通常是为了某种目的,如谋生、经商、求学等而作非长期居住。 身份证与户籍具有同样的法律意义,都是证明公民民事身份的文件,在我国,一个人只能有一个住所即户籍所在地;当其离开住所而长期居住的地方,称之为经常居住地,经常居住地的最后连续居住...[ 详细 ]
-
离婚(divorce)
离婚指夫妻依照法定的条件和程序解除婚姻关系的法律行为,2022年中国离婚人数为287.92万对,离婚率2.04‰ 。解除婚姻关系的途径包括民政局协议离婚和法院诉讼离婚,协议离婚需签订书面离婚协议并经历30日冷静期,诉讼离婚需符合《民法典》规定的感情破裂等法定情形。 离婚登记需由当事人亲自携带身份证、结婚证等证件办理,婚姻登记机关对子女抚养、财产及债务处理协商一致的可当场发离婚证。诉讼离婚涉及共同财产分割遵循公平原则...[ 详细 ]
-
工业产权(industrial property)
工业产权是指人们依法对应用于商品生产和流通中的创造发明和显著标记等智力成果,在一定地区和期限内享有的专有权,是国际通用的法律术语,是发明专利、实用新型、外观设计、商标的所有权的统称。 (1)内涵:“工业产权”是指工商业领域里的创造性构思或区别性标志或记号的类似财产权的某些专有权利,加上同一个领域里制止不当行为的某些规则。(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解说)是法律赋予人民在各种产业领域中对所做出的创造性的构思...[ 详细 ]
-
商标权( trademark right)
商标权是民事主体享有的在特定的商品或服务上以区分来源为目的排他性使用特定标志的权利。商标权的取得方式包括通过使用取得商标权和通过注册取得商标权两种方式。通过注册获得商标权又称为注册商标专用权。在我国,商标注册是取得商标权的基本途径。《商标法》第3条规定:“经商标局核准注册的商标为注册商标,商标注册人享有商标专用权,受法律保护。” 法律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2019修正),发布部门:全国人大常委...[ 详细 ]
-
专利权(Patent Right)
专利权,是指国家根据发明人或设计人的申请,以向社会公开发明创造的内容,以及发明创造对社会具有符合法律规定的利益为前提,根据法定程序在一定期限内授予发明人或设计人的一种排他性权利。 专利权属于知识产权的一种,因此也具有知识产权的特征,即时间性、地域性、无体性、专有性。时间性,是指专利权人对所拥有的专有权只在法定的时间内有效,期限届满后,专利权人对该发明创造就不再享有专有权,原来受法律保护的发明创造成为...[ 详细 ]
-
著作权(copyright)
著作权:是指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享有的财产权利和精神权利的总称。在我国,著作权即指版权。广义的著作权还包括邻接权,我国《著作权法》称之为“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 法律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2020年修正),发布部门:全国人大常委会,内容:为保护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作者的著作权,以及与著作权有关的权益,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 详细 ]
-
知识产权(intellectual property)
知识产权,是“基于创造成果和工商标记依法产生的权利的统称”。最主要的三种知识产权是著作权、专利权和商标权,其中专利权与商标权也被统称为工业产权。知识产权的英文为“intellectual property”,也被翻译为智力成果权、智慧财产权或智力财产权。 2021年1月1日实施的民法典中第一百二十三条规定:“民事主体依法享有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是权利人依法就下列客体享有的专有的权利:(一)作品;(二)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 详细 ]
-
信用担保(credit guarantee)
信用担保是指企业在向银行融通资金过程中,根据合同约定,由依法设立的担保机构以保证的方式为债务人提供担保,在债务人不能依约履行债务时,由担保机构承担合同约定的偿还责任,从而保障银行债权实现的一种金融支持方式。信用担保的本质是保障和提升价值实现的人格化的社会物质关系。信用担保属于第三方担保,其基本功能是保障债权实现,促进资金融通和其他生产要素的流通。[ 详细 ]
-
财产担保 / 财产保全担保(property guarantee)
财产保全担保,是指人民法院裁定准许财产保全时,为了保证被申请人免受财产保全错误造成的经济损失,或者保证人民法院生效判决顺利地执行,责令申请人或者被申请人以金钱、有价证券或者物品提供的保证。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财产保全担保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当事人或者利害关系人向人民法院申请财产保全,人民法院应当责令申请人或者利害关系人提供担保。这种财产保全担保,即包括诉中财产保全的担保,也包括诉前财产保全担保。另...[ 详细 ]
-
胁迫(coercion)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的定义,胁迫指威胁强迫。在法律中,构成胁迫需要胁迫者具有故意,实施非法的胁迫行为,且被胁迫者需要因胁迫违背真实意愿而行动。胁迫包括身体胁迫、心理胁迫、性胁迫等类型。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2020)、《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2012修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19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2020修正)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2012修...[ 详细 ]
-
民事法律行为(civil legal behavior)
民事法律行为是民事主体通过意思表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关系,能够产生当事人预期法律效果的行为。民事法律行为是行为的一种类型,是行为中最主要的形式,是法律事实的最基本形式。[ 详细 ]
-
企业法人(Enterprise legal person)
企业法人,是指以营利为目的,独立地从事商品生产和经营活动的社会经济组织。在西方某些国家,企业法人就是指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在我国,除了公司法人以外,还有国有企业法人、集体企业法人等企业法人的种类。随着我国以公司制为主的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今后我国企业法人主要也是指公司法人。 具有符合国家法律规定的资金数额、企业名称、章程、组织机构、住所等法定条件,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经主管机关(...[ 详细 ]
-
欺诈(fraud,cheat, deceive)
欺诈是指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基于错误判断作出意思表示。 其中所谓故意,是指行为人实施欺诈行为的目的就在于使对方产生或加重动机错误。所谓故意隐瞒真实情况,当以行为人存在有说明义务为前提,若行为人故意未进行必要的说明,导致对方产生或加重动机错误,即构成欺诈。欺诈可以由民事法律行为的一方当事人实施,也可以由第三人实施。[ 详细 ]
-
侵权行为(Tortious conduct)
侵权行为,是指侵犯他人的人身财产或知识产权,依法应承担民事责任的违法行为。侵权行为发生后,在侵害人与受害人之间就产生了特定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即受害人有权要求侵权人赔偿损失。 行为人由于过错侵害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益,依法应承担民事责任的不法行为,以及依照法律特殊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其他侵害行为。 “一般认为,侵权行为首先是一种民事过错行为,也就是说,侵权行为破坏了法律规定的某种责任——这种责任...[ 详细 ]
-
公民(Citizen)
公民(Citizen)指具有一国国籍并依法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自然人,其法律属性体现为国家通过立法确立的权利义务关系,包含自然存在与法律主体双重维度。英语中“citizen”在不同语境下可指市民、国民或平民。 公民概念起源于古希腊雅典和古罗马城邦时期,当时存在以奴隶制民主为基础的“市民”身份,古罗马曾颁布《市民法》调整市民关系。中世纪欧洲封建制度取代城邦制后,公民概念逐渐弱化。近代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后,公民作为现...[ 详细 ]
-
禁治产人(interdicted person)
禁治产人是法学术语,指因心神丧失或精神耗弱不能处理自身事务,经司法程序被宣告丧失行为能力的成年人。该制度最早可追溯至罗马法《十二表法》,其目的从保护宗族财产逐步演变为尊重个体意思自治。民国时期民法第75条明确规定禁治产人属无行为能力人,需设置监护人管理其财产和人身权益。宣告禁治产需满足实质条件(精神障碍导致无法处理事务)和程序条件(司法鉴定与法院宣告),相关制度对完善监护体系具有维护财产安全、保障交...[ 详细 ]
-
无行为能力 /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person without capacity of civil conduct)
无行为能力一般指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是指不具有以自己独立的意思表示进行民事法律行为的能力的自然人。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以及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详细 ]
-
自治产人(minor who is capable of administering his own capacity)
自治产人是与“禁治产人”相对,属于成年缓衡制度的一种,指未达成年年龄但被赋予特定民事行为能力、可自行管理财产的未成年人 。通过特定情形解除对未成年人的亲权限制。根据《法国民法典》第476条,未成年人因结婚可自动解除亲权。解除亲权的自治产人原则上享有与成年人同等的民事行为能力。[ 详细 ]
-
保佐(protection)
保佐(拼音:bǎo zuǒ),又称“保护”,是协助或监督行为能力受限者实施民事法律行为以维护其财产权益的法律制度。该制度适用于限制行为能力人及无行为能力人,不同国家适用对象存在差异,部分国家对准禁治产人或特定年龄未成年人设立保佐,而中国民法未采用保佐制度,统一实行监护制度。 保佐制度与监护制度均旨在保护弱势群体权益,但存在职能差异。保佐人主要负责被保佐人的财产管理,一般不承担人身保护责任,且通常并非被保...[ 详细 ]
-
准禁治产人(quasi-interdicted person)
准禁治产人是法学术语,指因生理缺陷或精神耗弱等原因被法院宣告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该制度起源于近代大陆法系国家,日本民法明确将盲人、聋哑人、浪费人等纳入准禁治产人范畴,其签订的仲裁协议依法无效。《大清民律草案》则规定准禁治产人行为能力等同于7岁未成年人,需设置保佐人协助管理事务。20世纪下半叶以来,由于存在歧视风险和法律滥用问题,该制度逐渐受到质疑,现代法律趋势是废除抽象的禁治产制度,代之以更具...[ 详细 ]
法律咨询FAQ
- “两高一部”明确盗用身份证办手机卡银行卡等属于犯罪
- 证监会发布新版证券市场禁入规定
- 这些行为属于帮助电信网络诈骗犯罪!
- 文化市场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适用出新规
- 最高检、司法部、全国律协推动构建良性互动新型检律关系
- 最高法发布互联网司法改革典型案例
- 重庆知识产权法庭正式成立
- 2020年法律职业资格考试成绩合格的2021年应届毕业生将于6月23日开始网上申请授予法律职业资格
- 国家中医应急医疗队伍怎么建?官方指南来了
- 不具备用工资格的组织或自然人招用的劳动者,请求其与发包方之间存在劳动关系,能否支持?
- 处理医疗和工伤等社会保险责任与侵权赔偿责任的竞合,是否可“兼得”?
- 个人之间劳务关系,因劳务受到人身损害的,应当如何处理?
- 对于达到法定退休年龄但未领取养老金的劳动者,与用人单位是否存在劳动关系?
- 以应当订立而未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为由请求支付二倍工资,是否予以支持?
- 劳动者要求用人单位支付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双倍工资的,是否受仲裁时效限制?
- 在劳动合同到期后未再签订劳动合同,后续发生劳动纠纷请求支付双倍工资,应否支持?
- 已建立劳动关系,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如何掌握二倍工资的起算点?
- 对于未缴纳养老保险所造成的损失应当如何计算?
法律FAQ-服务台:
案件委托与咨询
值班律师:李律师 17721530239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六,9:00-18:00
网站合作与反馈
E-mail:212265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