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术语
-
合伙(Form a partnership)
合伙,就是两人或者两人以上的群体,发挥各自优势,一同去做一些可以给其带来经济利益的事情。这些事情包含合法的和不合法的。而且它不仅可以应用在生活中,也可以应用在工作上。 “合伙”,即依照法律在中国境内设立的由各合伙人订立合伙协议,共同出资、合伙经营、共享收益、共担风险,并对合伙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债务的营利性组织。“合伙制”则具有“不同所有者的资金合股”“统一经营”“企业性”三个基本特征。[ 详细 ]
-
农村承包经营户(Leaseholding Rural Household)
农村承包经营户是指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按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合同的约定,利用农村集体土地从事种植业以及副业生产经营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或者家庭。 民法典的规定 第五十五条 【农村承包经营户的定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依法取得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从事家庭承包经营的,为农村承包经营户。 第五十六条 【债务承担规则】个体工商户的债务,个人经营的,以个人财产承担;家庭经营的,以家庭财产承担;无法区分的,以...[ 详细 ]
-
个体工商户(privately or individually-owned business)
个体工商户是指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依法经核准登记,从事工商经营活动的自然人或者家庭。 单个自然人申请个体经营,应当是16周岁以上有劳动能力的自然人。家庭申请个体经营,作为户主的个人应该有经营能力,其他家庭成员不一定都有经营能力。个体工商户享有合法财产权,包括对自己所有的合法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以及依据法律和合同享有各种债权。[ 详细 ]
-
监护(Custody)
监护是为保护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人身、财产权益而设立的法律制度,履行监督保护职责者称为监护人,受到保护者称为被监护人。该制度最早见于古罗马《十二铜表法》,早期以维护家族财产为目的,后逐步发展为注重被监护人权益保护。中国监护制度分为未成年人监护与无(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成年人监护两类,设立方式包括法定、指定、协议、意定及遗嘱指定监护等形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构建了系统化监护体系...[ 详细 ]
-
户籍(census register)
户籍是对自然人按户进行登记并予以出证的公共证明簿,记载的事项有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亲属、婚姻状况等。它是确定自然人作为民事主体法律地位的基本法律文件。 户口,是指国家主管户政的行政机关所制作的,用以记载和留存住户人口的基本信息的法律文书。也是我们每个公民的身份证明。[ 详细 ]
-
居住地(inhabitance)
居住地是公民连续居住达到一定合理期限的场所,法律上通常以户籍登记地址为住所地,公民离开住所地最后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的地方可认定为经常居住地(住院就医除外),未达此标准的居住场所可视为临时居住地。该概念与住所、经常居住地存在法律区分,住所需具备长期居住意思,而居住地认定需结合居住时长、生活工作等实际情况综合判断。 司法实务中,居住地的认定采用分层规则,直接影响民事诉讼管辖、债务履行地确认、身份事项管辖等...[ 详细 ]
-
居所(residence; temporary living place)
居所指具有不定期居住意愿的自然人和法人的地址。居所与住所不同,它是指暂时居住地。但暂时居住不是短时间居住的意思,而是有预定期间居住的意思。自然人和法人具有不定期居住意愿,通常是为了某种目的,如谋生、经商、求学等而作非长期居住。 身份证与户籍具有同样的法律意义,都是证明公民民事身份的文件,在我国,一个人只能有一个住所即户籍所在地;当其离开住所而长期居住的地方,称之为经常居住地,经常居住地的最后连续居住...[ 详细 ]
-
离婚(divorce)
离婚指夫妻依照法定的条件和程序解除婚姻关系的法律行为,2022年中国离婚人数为287.92万对,离婚率2.04‰ 。解除婚姻关系的途径包括民政局协议离婚和法院诉讼离婚,协议离婚需签订书面离婚协议并经历30日冷静期,诉讼离婚需符合《民法典》规定的感情破裂等法定情形。 离婚登记需由当事人亲自携带身份证、结婚证等证件办理,婚姻登记机关对子女抚养、财产及债务处理协商一致的可当场发离婚证。诉讼离婚涉及共同财产分割遵循公平原则...[ 详细 ]
-
工业产权(industrial property)
工业产权是指人们依法对应用于商品生产和流通中的创造发明和显著标记等智力成果,在一定地区和期限内享有的专有权,是国际通用的法律术语,是发明专利、实用新型、外观设计、商标的所有权的统称。 (1)内涵:“工业产权”是指工商业领域里的创造性构思或区别性标志或记号的类似财产权的某些专有权利,加上同一个领域里制止不当行为的某些规则。(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解说)是法律赋予人民在各种产业领域中对所做出的创造性的构思...[ 详细 ]
-
商标权( trademark right)
商标权是民事主体享有的在特定的商品或服务上以区分来源为目的排他性使用特定标志的权利。商标权的取得方式包括通过使用取得商标权和通过注册取得商标权两种方式。通过注册获得商标权又称为注册商标专用权。在我国,商标注册是取得商标权的基本途径。《商标法》第3条规定:“经商标局核准注册的商标为注册商标,商标注册人享有商标专用权,受法律保护。” 法律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2019修正),发布部门:全国人大常委...[ 详细 ]
-
专利权(Patent Right)
专利权,是指国家根据发明人或设计人的申请,以向社会公开发明创造的内容,以及发明创造对社会具有符合法律规定的利益为前提,根据法定程序在一定期限内授予发明人或设计人的一种排他性权利。 专利权属于知识产权的一种,因此也具有知识产权的特征,即时间性、地域性、无体性、专有性。时间性,是指专利权人对所拥有的专有权只在法定的时间内有效,期限届满后,专利权人对该发明创造就不再享有专有权,原来受法律保护的发明创造成为...[ 详细 ]
-
著作权(copyright)
著作权:是指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享有的财产权利和精神权利的总称。在我国,著作权即指版权。广义的著作权还包括邻接权,我国《著作权法》称之为“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 法律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2020年修正),发布部门:全国人大常委会,内容:为保护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作者的著作权,以及与著作权有关的权益,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 详细 ]
-
知识产权(intellectual property)
知识产权,是“基于创造成果和工商标记依法产生的权利的统称”。最主要的三种知识产权是著作权、专利权和商标权,其中专利权与商标权也被统称为工业产权。知识产权的英文为“intellectual property”,也被翻译为智力成果权、智慧财产权或智力财产权。 2021年1月1日实施的民法典中第一百二十三条规定:“民事主体依法享有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是权利人依法就下列客体享有的专有的权利:(一)作品;(二)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 详细 ]
-
信用担保(credit guarantee)
信用担保是指企业在向银行融通资金过程中,根据合同约定,由依法设立的担保机构以保证的方式为债务人提供担保,在债务人不能依约履行债务时,由担保机构承担合同约定的偿还责任,从而保障银行债权实现的一种金融支持方式。信用担保的本质是保障和提升价值实现的人格化的社会物质关系。信用担保属于第三方担保,其基本功能是保障债权实现,促进资金融通和其他生产要素的流通。[ 详细 ]
-
财产担保 / 财产保全担保(property guarantee)
财产保全担保,是指人民法院裁定准许财产保全时,为了保证被申请人免受财产保全错误造成的经济损失,或者保证人民法院生效判决顺利地执行,责令申请人或者被申请人以金钱、有价证券或者物品提供的保证。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财产保全担保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当事人或者利害关系人向人民法院申请财产保全,人民法院应当责令申请人或者利害关系人提供担保。这种财产保全担保,即包括诉中财产保全的担保,也包括诉前财产保全担保。另...[ 详细 ]
-
胁迫(coercion)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的定义,胁迫指威胁强迫。在法律中,构成胁迫需要胁迫者具有故意,实施非法的胁迫行为,且被胁迫者需要因胁迫违背真实意愿而行动。胁迫包括身体胁迫、心理胁迫、性胁迫等类型。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2020)、《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2012修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19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2020修正)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2012修...[ 详细 ]
-
民事法律行为(civil legal behavior)
民事法律行为是民事主体通过意思表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关系,能够产生当事人预期法律效果的行为。民事法律行为是行为的一种类型,是行为中最主要的形式,是法律事实的最基本形式。[ 详细 ]
-
企业法人(Enterprise legal person)
企业法人,是指以营利为目的,独立地从事商品生产和经营活动的社会经济组织。在西方某些国家,企业法人就是指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在我国,除了公司法人以外,还有国有企业法人、集体企业法人等企业法人的种类。随着我国以公司制为主的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今后我国企业法人主要也是指公司法人。 具有符合国家法律规定的资金数额、企业名称、章程、组织机构、住所等法定条件,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经主管机关(...[ 详细 ]
-
欺诈(fraud,cheat, deceive)
欺诈是指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基于错误判断作出意思表示。 其中所谓故意,是指行为人实施欺诈行为的目的就在于使对方产生或加重动机错误。所谓故意隐瞒真实情况,当以行为人存在有说明义务为前提,若行为人故意未进行必要的说明,导致对方产生或加重动机错误,即构成欺诈。欺诈可以由民事法律行为的一方当事人实施,也可以由第三人实施。[ 详细 ]
-
侵权行为(Tortious conduct)
侵权行为,是指侵犯他人的人身财产或知识产权,依法应承担民事责任的违法行为。侵权行为发生后,在侵害人与受害人之间就产生了特定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即受害人有权要求侵权人赔偿损失。 行为人由于过错侵害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益,依法应承担民事责任的不法行为,以及依照法律特殊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其他侵害行为。 “一般认为,侵权行为首先是一种民事过错行为,也就是说,侵权行为破坏了法律规定的某种责任——这种责任...[ 详细 ]
法律咨询FAQ
- “两高一部”明确盗用身份证办手机卡银行卡等属于犯罪
- 证监会发布新版证券市场禁入规定
- 这些行为属于帮助电信网络诈骗犯罪!
- 文化市场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适用出新规
- 最高检、司法部、全国律协推动构建良性互动新型检律关系
- 最高法发布互联网司法改革典型案例
- 重庆知识产权法庭正式成立
- 2020年法律职业资格考试成绩合格的2021年应届毕业生将于6月23日开始网上申请授予法律职业资格
- 国家中医应急医疗队伍怎么建?官方指南来了
- 【第1210号】未经许可生产摩托车以及以燃油助力车名义销售摩托车的行为如何定性
- 【第1122号】喻江、李强非法从事出租汽车经营活动案—未取得道路运输经营许可集合社会车辆对不特定的旅客招揽生意、拉客,从事出租汽车经营的行为如何定性
- 【第1121号】欧敏、关树锦非法从事长途大巴客运经营案—未取得道路运输经营许可擅自从事长途大巴客运经营的行为如何定性
- 【第1077号】李彦生、胡文龙非法经营案——如何认定刑法中的“国家规定”,经营有偿讨债业务宜否认定为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第四项规定的“其他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的非法经
- 【第1057号】吴名强、黄桂荣等非法经营案——非法生产、经营国家管制的第二类精神药品盐酸曲马多,应如何定性
- 【第1043号】王丹、沈玮婷非法经营、虚报注册资本案——不具备证券从业资格的公司与具备资格的公司合作开展证券咨询业务,是否构成非法经营罪
- 【第1042号】翁士喜非法经营案—未经许可在城区违法搭建商铺并以招商为名收取租金的行为如何定性
- 【第1021号】钟小云非法经营案—未经许可经营现货黄金延期交收业务的行为如何定性
- 【第865号】曾国坚等非法经营案—组织、领导传销活动尚未达到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立案追诉标准,但经营数额或者违法所得数额达到非法经营罪立案追诉标准的,能否以非
法律FAQ-服务台:
案件委托与咨询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六,9:00-18:00
服务项目:
无罪辩护,轻罪辩护,不予起诉
法律服务:
婚姻家庭,继承与财产分割,合同商事
网站合作与反馈
微信:LawFAQ ,邮箱:LawFAQ@qq.com